人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执着,总喜欢往珠穆朗玛峰上搬梯子。
尤其在教育上。
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,我妈突然掏出一摞学霸笔记,像发现了兵马俑第二坑的考古学者一样兴奋地展示给我,“你看看,人家都是怎么学的。”
我低头看了三页,脑袋开始隐隐作痛。不是因为内容太难,是因为感受到了一种来自基因池底层的深深羞辱。
很多人至今执念未改,幻想着靠临摹学霸的学习经验,一跃龙门,从尾部生物变为智力优等哺乳类。幻想着抄几份方法,孩子就能“破茧成龙”。
这简直像让一个腿脚不利索的老头,去看《灌篮高手》感悟人生。
讲真,学霸的经验,对于普通孩子的用处,差不多等于为一只鸽子讲解喷气式战斗机的起飞原理。
你说有用,它点点头;你说没用,它也点点头。
最后,它依然咕咕咕地飞走了。
一、学霸是稀有动物
看过很多学霸的分享文章,他们总喜欢说:“我只是比别人更努力。”
我只能说,这种话跟“长得好看是因为会修图”一个级别的睁眼说瞎话。
真正的学霸,平时学习时间不一定长,甚至还爱打游戏、弹钢琴、练魔方,脑子却像八核处理器一样跑满帧。
他们的学习方式根本不是我们在用的学习方式。他们一节课能学会你三节课都弄不懂的内容,一道题一做就会,一听就懂,一看就明。
不是因为努力,而是因为理解力强得离谱。
我以前有个同学,数学一骑绝尘。有次我和他一起做奥数题,他看一眼说:“用抽屉原理,完事。”我看了半小时,抽屉都给我抽倒了,也没完事。
初三那年,语文老师布置了读《红楼梦》的任务。
我们几个普娃抱着书啃得头皮发麻,贾母和凤姐还没分清,王熙凤和贾宝玉就已经做梦谈恋爱了。学霸同桌呢?两天翻完,还顺手写了五千字的赏析。
你以为他是熬夜写的?不,他是趴在课桌上“走神”时写的。
老师看了赏析直接说:“你以后别交了,给我心理压力太大。”后来我问他怎么读的,他说:“我没读,只是看着目录想了一会。”
——这不是凡人能参的经验,这是天才的日常。
二、真正值得学的,是“普通优生”的节奏
你要是个普通人,就别总想跟博尔特跑百米。他的热身都能把你跑进医院。
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,是那些能从中下游稳步爬到前排、在某几门课突飞猛进的“普通优生”。他们和你一样,都有记忆混乱、思维堵车、做题头疼、被动词和被动情绪并存的时候。
但他们不会摆烂。
普通优生会做题前圈重点、听课时埋伏笔、复习时回归讲义、补弱项像养花一样日更打卡。他们不会神乎其神地搞什么“脑图式思维系统性剖析”,而是实打实地多做两道题,多翻三页书。
我妹,标准中游生物种,一度数学稳定在40分。
后来她用“咬牙啃例题”+“死缠硬磨问老师”这两招,在一个学期内飙到班级前十。一次考试她考了92,回家激动得差点原地转圈化蝶。我问她:“啥秘诀?”她边啃烧烤边说:“我没秘诀,我就硬写,不会写的题写三遍。”
她那份狠劲,甚至让我怀疑她是不是在报复社会。
后来班主任公开点名表扬她,说她“以蚂蚁搬家式努力逆袭”。你看,这才是我们能模仿的模板,没智商门槛,只需不掉链子。
三、比智商更重要的,是情绪稳定和持久战力
天赋决定上限,但情绪决定下限。
别小看那些每天稳稳当当、不声不响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。他们之所以能持续提升,是因为不焦虑,不玻璃心,尤其不指望速成奇迹。
普通学生最怕的是今天情绪激动立下flag,明天心情低落直接摆烂。
“我这次一定不玩手机!”两个小时后手机还在发热,“我以后不写完作业不睡觉!”三天后边写边睡,作业成了梦游产物。
朋友的孩子初一,考试挂了两门,一边哭一边说“我不配读书”。我当时忍不住拍他肩膀:“孩子,别崩!考砸是常态,偶尔考好才值得纪念!”结果朋友听完更崩了,说“你别给我儿子灌鸡汤”。
三个月后,孩子改了个学习方法:每天写作业前,先写张“今日目标卡”;考试前把错题翻一遍,不准碰手机;最重要的是——考完不哭。
慢慢地,成绩稳住了,心态也平了。
我问他:“你是咋调整的?”他说:“我把自己当成不会爆发的选手,专心打持久战。”
听完我差点跪下叫他一声佛祖。
所以说,别爬学霸的藤,要种自己的瓜。
孩子的成长不是跑马拉松,也不是赛博格大战,而是一场温吞水煮鱼的过程。
家长别拿别人的剧本套自己孩子的剧情。学霸的学习法,说白了只是他们天赋加持下的日常操作。对于普通孩子而言,那些高阶技巧像是望远镜下的星辰,遥远、美丽、毫无参考价值。
真正该学的,是那些与我们思维水平相近,却在态度、执行力、策略上略胜一筹的普通优生。他们的经验,才接地气,有操作性,不至于学着学着就开始怀疑人生。
所以,与其追着学霸的背影叹气,不如静下心来分析一下自己的优势和短板,从那些稳扎稳打的“中等生逆袭”故事里找灵感、找方法。
说到底,学习不是一场速成魔法,而是一项需要时间与诚意的慢工。
哪怕你只是一颗普通的豆子,只要耐得住焖,总有熟透的那一天。
驰盈配资-驰盈配资官网-专业配资服务-配资著名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