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0月24日的布鲁塞尔,一场记者会的气氛显得格外凝重。聚光灯下,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把矛头直指遥远的中国,他公开指责北京援助了莫斯科,甚至将其形容为俄罗斯战争机器背后看不见的“推手”。
这番话,听着火药味十足,却又像一出精心编排的戏剧。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外交口水战,更像一场充满矛盾与计算的“麦克风政治”表演,背后藏着乌克兰日益深不见底的战略焦虑。
有趣的是,就在同一天,乌克兰通讯社的记者在北京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,也转述了乌克兰高层的声音,一方面重复着相似的指控,另一方面又抱怨乌中两国领导层缺乏持续的对话。
一边指责你是敌人,一边又渴望与你交谈,这究竟是怎样的逻辑?这背后又揭示了什么?泽连斯基这番话,与其说是讲给中国听,不如说是喊给西方的“金主”们听的。
这更像是一种服务于多重政治目的的舆论操作,选择中国这个体量巨大、立场又相对中立的“靶子”,就是看中了其独特的国际地位,好借此向西方和国内传递完全不同的信号。
这出戏的第一个观众,是西方盟友。大家都知道,乌克兰的战局现在极度依赖外部输血。可偏偏这时候,美国的“爱国者”导弹因为国会那边的拨款迟迟通不过,交付按下了暂停键。
欧洲那边呢,德国、法国这些老牌强国也因国内经济压力山大,新的军援承诺总是雷声大雨点小。这时候,把锅甩给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,无疑是最高明的策略。
这等于在告诉西方:“看,不是我不努力,仗打得这么艰难,都是因为有人在背后捣鬼,我该做的都做了。”
用这种方式,他既能缓解援助迟缓带来的压力,又能塑造一个“我已经尽力”的悲情英雄形象。当然,这戏也得演给国内的民众看。战争持续了这么久,民众难免疲惫。
面对俄罗斯持续不断的空袭,人们会问,为什么胜利还那么遥远?为什么援助越来越少?总得有个解释吧。
于是,一个坚持中立的中国,就成了一个最方便、也最安全的外部因素。把原因归咎于“他人不配合”,远比承认自身困境和西方盟友的动摇要容易得多。
其实,这套剧本已经不是第一次上演了。早在今年4月,泽连斯基就发表过类似的言论。这几乎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式的策略:每当战场局势紧张、外部援助不畅,就把中国拉出来当成转移矛盾的挡箭牌。
说到底,乌克兰对华的强硬言论,根子还是在于战场和外交上面临的冰冷现实。尖锐的话语背后,是深深的无力感。
西方的援助开始“掉链子”,自身的军事储备即将告急,这两座大山共同催生了一种急于寻找“替罪羊”的战略焦虑。
军事上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。根据《纽约时报》的报道,乌军的防空导弹库存已经快要见底了,这在现代战争中几乎是致命的。
更要命的是,情报显示,俄军正准备从今年夏天开始,对基辅等重要城市发动新一轮更加猛烈的空袭。一边是盾牌快碎了,一边是更锋利的长矛马上就要刺过来。
这种火烧眉毛的困境,让西方的任何一丝犹豫都显得无比刺眼。除了美、德、法这些大国的援助出了问题,就连一些新加入援助行列的国家也显得十分谨慎。
比如瑞典,虽然最近签订了军事援助协议,但提供的大多是侦察机之类的非攻击性装备,对改变前线战局的作用有限。
客观的困境,催生了乌克兰外交行为上难以自洽的矛盾。一方面,他们极度依赖西方,却又不能公开抱怨“金主”们不靠谱。
另一方面,他们急需中国这样的外部力量来参与斡旋、打破僵局,却又选择了最不明智的公开指责方式。
一边说着希望中国参与和平谈判,一边又在外交场合抱怨两国高层缺乏沟通。这种拧巴的姿态,恰恰是其外交陷入两难、战略焦虑达到顶点的最直接体现。
泽连斯基或许认为,通过强大的舆论攻势,就能迫使中国在巨大的压力下改变立场,被迫“选边站”。
然而,这完全是对中国外交原则和战略定力的根本性误判。中国的立场背后有清晰的逻辑和铁一般的事实支撑,绝非几句空洞的外交辞令。
对于这种指名道姓的指责,中方的回应来得很快,也很有力。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记者会上直截了当地表明,中方始终是根据事情本身的“是非曲直”来决定自身立场,核心目标从来都只有一个,那就是“劝和促谈”。这番话,无疑是对乌方指控最直接、最权威的驳斥。
中国的这种立场,并非心血来潮,而是一以贯之的。冲突发生以来,北京一直在推动政治解决,而不是火上浇油。
早前,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也曾明确阐述,中国对军民两用物项的出口有着极其严格的监管体系。事实上,中国从未向冲突任何一方提供过致命性武器,这是有据可查、不容辩驳的。
那么,真正为这场战争“加油”的又是谁呢?《华尔街日报》的一篇深度报道或许揭示了部分真相。报告指出,俄罗斯军用零部件中,超过七成的来源是西方国家。
这其中包括了美国的芯片、德国的光学元件,甚至是法国的导航设备。这些本该被严格禁运的敏感物项,通过错综复杂的第三国“灰色供应链”,源源不断地流入俄罗斯。
讽刺的是,当乌克兰在指责中国的时候,中国的行动却是指向和平的。北京方面曾多次提出包含停火、谈判等内容的“十二点和平倡议”。
这份倡议虽然在西方世界受到了普遍的冷处理,却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中间赢得了不少认同和支持。事实证明,中国的角色始终是“灭火者”,而不是别人嘴里的“加油站”。
泽连斯基的这场隔空喊话,本质上是一场源于自身困境的政治表演。但这既无法改变残酷的战场现实,也根本不可能动摇中国坚守的中立原则。
对于深陷泥潭的乌克兰而言,真正的出路,绝不是满世界寻找一个想象中的“替罪羊”,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,去寻求真正能够带来和平的政治解决方案。
战争的终结,从来不是靠相互指责和舆论施压就能实现的,它需要所有相关方共同的智慧和努力。历史的长河会记住,谁在真正推动对话,谁又在不断制造对立。
正如中方所强调的,中国将继续坚定地站在和平与对话这一边,为局势降温、为政治解决发挥建设性作用,这一立场,不会因任何外部的噪音和压力而改变。
驰盈配资-驰盈配资官网-专业配资服务-配资著名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