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车王卢宁军昨天应邀参加了“香港北京汽车拉力赛40周年纪念”活动。在活动结束后,这位中国第一代职业车手有感而发,全文如下:
昨夜,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木棉花酒店的宴会大厅灯火通明,却没有华丽的音乐、刻意的座次,也没有主客之分与专职主持人——一场足够特别的落幕仪式,为香港北京汽车拉力赛40周年纪念行画上了圆满句号。
这场跨越半个中国的纪念之旅,自始至终满含重量: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、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指导,香港赛车人协会主办,广东港京文化有限公司承办,数几十辆,40年前生产的经典赛车组成车队,于本月15日从香港出发,一路穿越广东、湖南、湖北、河南、河北,不仅顺利抵达北京,更在广东华家班赛车场、湖南株洲国际赛车场、郑州国际赛车场留下了精彩的赛车展示与竞技瞬间。
当宴会大厅的灯光聚焦,颁奖环节悄然开启。主办方的主席先生以全程粤语致辞,坦诚地说,我在此确实听不懂他们所讲的内容。尽管如此,主席先生的发言仍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与欢呼,现场气氛之热烈,简直难以言表。参会者相互握手、拥抱,激动的心情和满脸的笑容感染了我,使我无法置身事外。热血沸腾,心跳加速,身体甚至有些微微颤抖。当我感受到在场这些老港京人的脉搏跳动和体温时,他们的眼中闪烁着泪光,而我也几度感动落泪。
第一个走上台的颁奖嘉宾是温忠明先生,他将沉甸甸的奖杯递到获奖车手手中后,高举双手带领全场鼓掌;面对组织方的发言邀请,他又以谦逊姿态婉拒,简单动作里满是对赛事的纯粹尊重。获奖名单里,既有刘水升这样的“老港京”身影,更有大批年轻力量——他们来自深圳、澳门,甚至远隔重洋的欧美。
其中一位美国车手格外让人印象深刻:他驾驶着1962年的老爷车完成全程,上台发表获奖感言时全程用英语,身旁香港朋友帮忙“半懂半译”的翻译中得知,他对中国的赞美:“在中国参加如此有意义的活动、收获很大、中国很漂亮、发展的很好、令世界瞩目”等等赞美之词,这美国人真会表演和美言,用中国话来讲会聊天。
突然,扩音器里传来我的名字——轮到我上台颁奖了。顺利完成颁奖、合影后,组织方邀我讲两句,其实这段心里话,我早已在心里酝酿了许久:
“40年前的今天,正是首届香港北京拉力赛抵达北京的日子。我至今清晰记得,车队行至天安门广场时整齐排列,冠亚季军的三辆车稳稳停在中央;中央领导、国家体育委领导、公安部领导在齐金城、温忠明的陪同下,一步步走到车队前——那一幕,是我这辈子都忘不掉的激动。
1985年9月15日从香港发车,是中国汽车运动史上值得永远铭记的瞬间,这是中国汽车运动之日、是中国汽车运动动力之源、是中国汽车运动文化之根、是中国汽车运动掀开并书写历史的第1页。我呼吁将9月15日定为“中国赛车日”,让这一天永远成为中国赛车人的纪念日……
获奖的前三名,站在高高的车顶,身戴花环,沐浴香槟,他们赢得的掌声久久留在天安门广场之上,那天的天安门,雄伟、古老,却又满是向前的力量。
它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,更见证了中国体育与国际接轨的新起点。而这一切的开端,离不开每一位为港京赛付出的人:要感谢香港、澳门的车手们,40年前你们踊跃踏上这场‘史诗级拉力赛’,为中国赛车运动搬起了第一块砖;要记住齐金城等老一辈汽车运动先驱,是他们用坚定的信念、不懈的拼搏,甚至用生命铸就了首届港京赛;
更要感谢那些默默支持的赞助商——1985年的港京赛,就有奥迪车队、丰田车队、日产车队、欧宝车队、南希亚车队的鼎力相助;
作为中国车手,我还要特别感谢三菱车队的支持,今天也想代表赵燕翔、柳石、赵巍巍,向所有赞助商深深鞠躬。尤其不能忘的,是香港北京拉力赛最大的赞助商:他们斥巨资连续10次支持港京赛、内地拉力赛,以及在中国举办的世界汽车拉力锦标赛——英美烟草公司-555香烟。中国汽车运动能有今天,与40年前他们的‘助跑’密不可分。
感谢各位媒体朋友,你们以专业为笔、热爱为墨,为香港北京拉力赛镌刻下无数珍贵印记,也让这段承载着激情与情怀的赛事记忆,得以跨越时光、鲜活留存。
我至今清晰记得央视的郑梦辉老师。彼时赛场之上,他总是扛着摄像机穿梭奔走,不仅细致完成每一次采访,更会耐心引导我们如何清晰表达观点、真挚分享参赛体会。无论是专业层面的精准指导,还是敬业态度里的热忱传递,都让我们收获颇丰,这份帮助与温暖,始终铭记于心。
同样值得深深致谢的,还有新华社、《中国体育报》、《人民日报》的同仁们,尤其是张千里、黎明京两位老师。为了呈现最真实、全面的赛事风貌,他们始终秉持专注与专业,一次次往返于香港与北京的漫长路途,用脚步丈量赛程细节,用文字传递赛事温度与精神,这份坚守与投入,令人动容。
这里必须特别提及解放军报记者孙晓青老师。那时我仍在武警部队服役,每当读到他撰写的港京拉力赛报道,都忍不住热泪盈眶。他的文字从不只停留在赛事表象的记录,更能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与情感,以细腻笔触触达人心,让我们这些亲历者也能从全新视角感受到赛事的力量与意义。
在赛事宣传报道的版图中,广东电视台与广州电视台的贡献同样不可或缺。我记得在“毛毛(沈成方)”的组织带领下,团队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 —— 他们提前规划、精准布局,不仅摸清每一部赛车的行驶路径,更提前抵达赛道的每一个精彩弯道点位。每当赛车呼啸而过,那些充满冲击力的竞赛瞬间,都被他们完整捕捉、清晰记录。
片子剪辑完成后,再由王泰兴老师配上极具雌性、满含男性力量感的解说词,瞬间将内容的情绪价值提升50个百分点,让观众得以更深刻地沉浸于赛事的激情与紧张之中。
广州电视台的周纯老师同样令人印象深刻。赛场之上,他扛着摄像机奔跑的身影格外醒目,总能以最快速度捕捉到赛事中最精彩、最转瞬即逝的瞬间,从不遗漏任何一个值得铭记的细节。我的好朋友何绍光也服务于广州电视台,他对港京拉力赛有着近乎执着的热爱—— 不仅自己全身心投入报道工作,还主动分享这份热情,带动身边许多人成为 “港京迷”。
每次团队北上采访,他都会特意组织大家去庙里祈福,祈求一路平安,这份带着浓郁广东地域特色的细致关怀,让整个团队在奔波途中始终倍感温暖。如今,香港北京拉力赛已停办多年,但何绍光对这段记忆的牵挂从未消减。他曾多次独自驾车重走香港到北京的赛事路线,用这样的方式,默默延续着对这项赛事的热爱与敬意。
香港媒体人陈尚来,为推广宣传香港北京拉力赛倾注诸多心力,其认真态度与亲和气质,让人倍感温暖。
每当我们赴港参与赛前宣传,他总细致统筹行程:早晨 8 点安排我们进入香港直播间,10 点带我们参加新闻发布会,12 点陪同我们与世界555车队车手共进午餐;下午 2 点转战香港翡翠台参与直播节目,紧接着 4 点又专程带我们查看参赛赛车。特此向他郑重致谢,感谢他为中国车队、为香港北京拉力赛,更为中国汽车运动所付出的努力与贡献。
今晚的颁奖台,在我心目中真正该站在舞台的是你们周锦华、黄鹤翔,你们才是最该接受掌声的领奖者。还有成龙大哥、成奎安大哥,张曼玉、巩俐等明星,感谢你们为港京赛站台助力,让更多人看见中国赛车的力量。”
站在台上,看着台下的人群,我心里满是感慨:现场的“老港京”只占10%,其余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。这一刻,我忽然懂了港京拉力赛40周年纪念行的真正意义—— 当年的“老港京”们,早已白发上头,不再是风华正茂的模样;但港京赛的精神从未褪色:那份敢闯敢拼的勇气、为中国汽车运动添砖加瓦的信念、挑战自我、冲破极限、不言败不放弃的执着,从来都不是只属于过去的记忆。
4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,首届香港北京汽车拉力赛的举办,像一台 “传播机”,为中国汽车运动播下火种。对沿线观众而言,那是终生难忘的记忆 —— 震耳欲聋的引擎轰鸣破晓而来,赛车手驾着赛车在沙尘中疾驰,悬崖边漂移过弯的高超技术,让人热血沸腾。
多年后,中国拉力冠军华庆先仍清晰记得:当年他还是韶关沙溪镇的少年,光着脚丫、穿半截裤、系红领巾,坐在家门口的树上,看着世界冠军瓦塔宁的赛车呼啸而过,也看到中国车手的坚毅身影,从此立志成为赛车手。
另一位韶关车手唐广任,那时还是煤矿矿厂的小车司机。港京赛的震撼,让他立下人生新规划。后来,韶关不仅办起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,更升级为亚太汽车拉力锦标赛,一步步推动拉力赛在广东流行、蓬勃发展。
更让人欣慰的是,这份精神正在传承:我们能清晰地看到,港京拉力赛后继有人、传承有手、衔接有绳。亲爱的年轻朋友们,你们今天接过的,不只是奖杯,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——这份事业里,藏着中国汽车运动的过去,更藏着它的未来。请一定好好努力,你们的前程必然似锦。
作为见证者、参与者,我老卢始终坚信:中国的汽车运动未来一定辉煌,它必将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助力。而我更想告诉每一位参与者:能与港京拉力赛结缘,能为中国赛车运动出一份力,这是你们一生的骄傲,也是我一生的骄傲。
这场没有华丽包装的落幕仪式,或许不够“盛大”,却足够“真诚”——就像港京赛40年的岁月,没有过多修饰,只凭热爱与坚持,便在时光里写下了最动人的篇章。而属于中国汽车运动的故事,才刚刚翻开新的一页。
(卢宁军)
声明:新浪网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!驰盈配资-驰盈配资官网-专业配资服务-配资著名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